鋼鐵、模具過去5年的發展總結
作為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我國鋼鐵行業經過30多年無節製的擴張,“十二五”期間,開始經曆一場寒冬,“低效、裁員、汙染、滯銷”成了鋼鐵行業的關鍵詞,表明依靠傳統的買賣模式已經很難盈利,尋找新的發展模式迫在眉睫。
影響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我國是一個鋼鐵大國,從1996年曆史性地突破1億噸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到“十一五”期末,我國鋼鐵產量已經超過6億噸,占世界產量近一半,連續保持世界第一大生產國的地位。據業內專家預計,2015年我國鋼鐵產量有可能達到8億噸。
“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基本上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鋼鐵產品的質量、品種、數量不斷提高的需求,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我國並非一個鋼鐵強國,鋼鐵工業仍處在數量型擴張而不是質量型發展階段。雖然產能迅速擴張、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裝備水平越來越高,但整個行業的運行質量和運行效率卻不是很高,整體抗風險能力偏弱。
由於我國鋼鐵企業受體製等因素的影響,勞動生產率較其他鋼鐵強國明顯偏低。而我國鋼鐵行業一直受政府保護,加之國有企業規模巨大,造成龐大的過剩人員,給企業造成較大負擔。因此,我國鋼鐵企業在經營決策過程中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比,規模不再成為企業追求的惟一方向,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技術和管理能力、與上下遊產業鏈構建靈活高效的合作機製等成為企業的戰略取向。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總體上走的是一條規模擴張的道路,主要依靠資源、能源消耗的不斷增長來支撐鋼鐵工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全社會汙染物排放總量的不斷增加,產生了一係列影響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是全行業總體產能過剩,低水平的產量比重過高。二是全行業企業規模小,而且分散,產業集中度低。三是全行業的產業布局不合理,矛盾突出。四是全行業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能力不強。五是能源、資源、環境嚴重製約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
【返回】 |